语言学概论资料
一.绪论
名词解释维拉利奇镇青训成果凸显,多名新秀获一线机会:
语言学:专门研究人类语言及相关问题维拉利奇镇青训成果凸显,多名新秀获一线机会的科学。
填空:
语言研究的历史:语文学时期、19世纪初开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20世纪初的现代语言学时期。
二.语言
名词解释:
1. 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即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2. 所指: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3. 组合关系:语言单位和语言单位按照线性序列组合起来的关系,也可以称为句段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中。
4. 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联想关系。
填空:
1. 语言的特点:社会、抽象、稳定、同质
2. 言语的特点:个人、具体、变动、异质
3. 语言的功能:社会功能、思维功能、文化功能
4. 大脑的语言功能区主要存在于左半球,分为:说话中枢、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这几个功能区被破坏导致的障碍分别称为失语症、失写症、失读症、感觉性失语症。
5. 语言符号的属性:任意性、强制性、(可变性)、离散性、线条性。
6. 语言符号系统的特性:系统性、层次性。
7. 语言符号系统的效能:稳定性和开放性。
8.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分支: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
三.语音
名词解释:
1. 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它本质上是社会现象。它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形式,是语言符号内部结构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可以切分的。一般人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单位是音节。
2. 音高: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大小决定,频率同音高成正比。
3. 语音的生理基础:人的发音器官及其运动,决定着语音的生理特征。
4. 音强: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大小决定,振幅同音强成正比。
5. 音长:声音的长短,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振动时长同音长成正比。
6. 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个性或特色,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由声波的形式决定。音质的不同主要由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的形状三个方面原因造成。对人类语言而言,是声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
7. 音素:人类语言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构成各种语音片段的基本元素。
8. 音标:标写语音的书面符号。
9. *舌面元音:由舌面起作用发出的元音。如i、u。其音质差别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如舌位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圆展决定的。
10. *舌尖元音:由舌尖起主要作用发出的元音。有前与后、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
11. 口元音:单纯利用口腔作为共鸣腔发出的元音,包括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
12. 鼻化元音:利用口腔和鼻腔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元音,标写方法是在元音符号上面加一个表示鼻化的符号~。
13. 音位: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标写方式是在国际音标符号的两侧各加一条斜线。
14. 音系:指一种语言的音位体系,包括有哪些音位,每个音位有哪些变体以及变体出现的条件,音位的组合方式,音位在聚合和组合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规律及语音在共时和历时中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15. 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又称音段音位。
16. 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常常依附在音段音位的组合序列上,又叫做超音段音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17. 音位变体: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8. 条件变体: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归纳音位的条件变体应遵循对立原则、互补原则和语音相似原则。
19. 自由变体: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0. 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
21. 音节:听觉上最自然、也就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22. *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把音节结构分为V、C-V、V-C、C-V-C四种基本类型的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23. *声韵调分析法:维拉利奇镇青训成果凸显,多名新秀获一线机会我国传统的音节结构分析方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
24. 复元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又分为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
25. 复辅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6. 音渡:又叫音联,语音单位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过渡和联接方式。实际上是音节的边界信号,有助于分辨音节的界限。
27. 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的现象。是音位组合获得具体体现形式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28. *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又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
29. *异化:语流里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
30. *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的现象。
31. *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维拉利奇镇青训成果凸显,多名新秀获一线机会了的现象。
32. *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维拉利奇镇青训成果凸显,多名新秀获一线机会了原来没有的音的现象。
33. 韵律特征:又叫做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
34. *时位/调位/重位:利用长短音/音节的音高差别/重音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35. *声调:音节所具有的能区别词义或语素义的音高变化。
36. 重音:音节组合中某个或某些音节听上去比较突出的现象。国际音标的表示方法是在重音音节的左上角加上一个小竖。通常都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来表现的。又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
37. 词重音:指出现在多音节单词中的重音,它总是落在单词的某个音节上,是这些词的语音形式的一部分。按照它再词中所处位置的情况,可以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
38. 句重音:指出现在句子中的重音,它通常落在句子中的某个词语上,是句子语音形式的一部分。
39. 自由重音:每一个词里的重音位置虽然固定不变,但在不同的词里重音的位置却可以不同的词重音,不固定重音或移动重音。可以通过重音位置的不同构成对立,因而有时可用来区别不同的意义。
40. 固定重音:不同词里的重音都落在词的同一位置上的词重音。
41. 轻音:音节组合中某个音节听上去比较微弱的现象。标写方法是在轻音音节前加上一个小圆点。通常都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来表现的。可以同非轻音构成对比,形成对立而起辨义作用。
42. *音步:由若干音节组成的语音单位,表现为语流中大致等时距出现的轻重、高低、长短或松紧的一次交替,是语言节奏的体现。音步可以有2-3音节或4-5音节。
43. *停延段:由若干音步组成的语音单位,特点是其结尾边界处或者有语音的跌宕,或者有语音的停顿。一个停延段一般含有1-3个音步。
44. *语调段:由一个或多个停延段组成的语音单位,其末尾部分有承担语气的音高曲线即语调。
填空:
1. 声音的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2. 语音的音质决定于:声带是否振动(发音体)、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发音方法)、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3. 人的发音器官:肺、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
4. 主动发音器官:唇、舌头、软腭、小舌、下颚和声带。被动发音器官:上齿、齿龈、硬腭。
5. 国际音标的制订原则: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6. 改变口腔形状的方式(决定舌面元音音质的音素):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嘴唇圆展。
7. 定位元音/标准元音:[i]、[e]、[?]、[a]、[u]、[o]、[?]、[ɑ]。
8. 根据发音时舌头起作用的部位的不同,可以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
9. 根据辅音的发音部位分类,可以把辅音分为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叶音、舌面前音、舌面中音、舌面后音、小舌音和喉音十一类。
10. 辅音的发音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
11. 根据阻碍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辅音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半元音八类。
12. 音位划分原则:对立原则。音位归并原则:互补原则、语音相似原则。
13. 音位类型: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14. 音位变体: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5. 以元音作为核心的音节有四种基本结构类型:V、C-V、V-C、C-V-C。
16. 音节结构分析方法:元辅音分析法、声韵调分析法。
17. 韵母分为韵头、韵腹、韵尾。
18. 汉语的韵母可以按韵头的不同分为四类,称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19. 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换位等。
20. 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长短音(音位层次)、声调(音节层次)、轻重音(音节组合层次)、语调(语句层次上)
21. 词重音按照它再词中所处位置的情况,可以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两种类型。
22. 语音层面的各级单位:音位、音节、音步、停延段、语调段。(韵律单位)
四.语法
名词解释:
1. 语法:是音义结合的各结构单位之间的组织规则的总和,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共同理解、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语言组合规则的总和。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的组织规律,一是指具体的某一派或某一家的语法学说或语法体系。
2. 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3. 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4. 词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5. 句子: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6. *句组: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
7. *组合规则: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
8. *聚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规则。
9. 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
10. 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
11. *词法范畴: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12. *句法范畴: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13. 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的语言。特点是词基本上无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形态变化非常少,语法关系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代表:汉语。
14. 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的语言。特点是用词形变化表示语法关系,一种语法形式可以表达不同语法意义。词根或词干跟附加意义结合很紧密,往往不容易截然分开。代表:俄语、德语。
15. 黏着语:特点是没有词内部的屈折,每一个语法范畴义都由一个黏附语素来表示,而一个黏附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范畴义。词干涸附加成分的结合不紧密。
16. 复综语:一种特殊类型的黏着语。特点是以动词词根为中心,在词根的前后附加上各种表示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缀,组成一个很复杂的词,而一个词一般就是一个句子。
填空:
1. 语法的性质:抽象性、递归性、稳定性、民族性、系统性。
2. 语法研究对研究内容的分类: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分为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根据语法研究的用处分教学语法、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和专家语法。根据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分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3. 语法研究对语法现象的划分:词法和句法、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
4. 重要的语法研究体系:传统语法、习惯语法、结构主义语法、配价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法。
5. 语法手段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词法手段(综合性手段)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句法手段(分析性手段)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语调。
6. 词形变化包括内部屈折法、附加法、异根法、零形式。
7. 语法范畴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词法范畴包括体词属性范畴、谓词属性范畴和级。句法范畴包括类别范畴和关系范畴。
8. 体词属性范畴主要表示四种范畴意义:性、数、格和有定无定。谓词属性范畴主要表示的范畴意义有时、体、态和人称。
9. 根据形态分类,语言结构类型有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复综语。
10. 根据语法手段分类,语言结构类型有综合型、分析型、综合——分析型。
11. 根据句子的结构形式分类,语言结构类型有SVO、SOV、VSO、VOS、OVS、OSV。SVO和SOV最多,后两种几乎没有。世界诸语言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型:SVO型(汉英俄法)、SOV(日蒙藏土)、VSO(阿拉伯)
12. 语素的类型:按性质分为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按能否直接成词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按能否单用单说分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按位置是否固定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按意义的虚实分为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
13. 词的构成:直接成词、变性成词、变形成词、重叠构词、简缩构词、语法构词、拟声构词、语义构词、修辞手段构词。
14. 词的组合类型: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
15. 基本词组包括五种类型:主谓词组、述宾词组、偏正词组、述补词组、联合词组。
16. 汉语的特殊词组包括:助词词组、语气词词组、方位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
17. 体词性词组包括定中偏正词组、体词性联合词组、相当于名词的“的”字词组、数量词组、方位词组。谓词性词组包括状中偏正词组、动宾词组、谓词性联合词组、主谓词组、介词词组、动补词组。
18. 句子的句型类(基本结构分类):完全主谓句、不完全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句子的句式类(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基本句和变式句。句子的功能类(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的简繁类(句子的单复句分类):单句和复句。
19. 变式句包括:XY—YX变换(移位)、XY—X变换(删略)、X—XY变换(添加)、X—Y变换(替换)
五.语义
名词解释:
1. 语义: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2. 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是语义的基本要素
3. 非理性意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4. 词的理性意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意义。是词义基本的核心的部分。
5. 义项: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既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也包括附加色彩。
6. 义位:一束语义构成成分的集合,用来指相当于一个义项的语义单位。
7. 义素:又叫语义成分,是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8. 义素分析:把词的义位分析为若干个义素的聚合,以便说明词义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基本方法是对比法。分析原则是二元对立。
9. 多义词:意义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
10. 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
11. 基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12. 同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13. *等义词: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在内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14. *近义词: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15. 反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16. 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特点是系统性和层次性。
17. *句子的关系意义:词组组合时形成的一定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由词形变化、虚词、语序等语法形式表达,分为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
18. *句子的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意义,通过语调、虚词、语气副词表达。
19. 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20. 语义指向:指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联系方向,即句子中某个成分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在语义上具有直接的联系。
21. 蕴含关系: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从句义甲能推论出句义乙(反推未必成立),这两个表述就具有蕴含关系,可以表示为甲乙。一般发生在有上下义关系或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句义之间,表示的是句子的基本信息。
22. (语义的)预设关系: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一个表述的内容是另一个表述存在的前提条件,这两个表述便具有预设关系。可以表示为甲=>乙。表述的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23. 歧义: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包括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
填空:
1. 语义的性质:概括性和主观性、明确性和模糊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普遍性和民族性。
2. 词义类型: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附加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3. 义素分析的步骤:确定对比项、确定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区别义素的类型和不同层次、对义素分析结果进行描写。
4. 义素分析结果的描写和记录有三种方式:矩阵图、横排结构式、代码描写。
5. 句子的语言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关系意义、语气意义。
6. 句子的语义结构包括命题和情态两个部分。情态部分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
7. 命题即述谓结构,由谓词和若干个变元构成。
8. 常见的语义角色(变元的类型)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
9. 述谓结构的类型:简单述谓结构、复合述谓结构、从属述谓结构、降级述谓结构。
10. 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同义关系、歧义关系、蕴含关系、预设关系。
11. 歧义的类型: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12. 词汇歧义包括同音词、同形词、多义词引起的歧义。组合歧义包括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六.语用
名词解释:
1. 语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下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包括人、语言符号、语境和规则等要素。
2. 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说话来实施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引起听话人作出某种心理上或行为上的反应,实现某种社会交际功能。
3. 语境:语言交际活动的环境,其构成涉及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狭义语境指的是言内语境,广义语境既包括言内语境,又包括言外语境。
4. 言内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
5. 言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景和社会情境,与交际主体相关的人际环境和与话题相关的知识背景等。
6. 指示语:脱离了具体语境就无法知道其确切所指的词语。反映了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时间、空间、进程、表达双方的交往关系等与语境相关的话语信息在表达中的具体体现。
7. 话语含义:在保持基本合作的状况下,说话人常常会有意违反会话的某一准则,以此来含蓄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这种言外之意就是话语含义。
8. 焦点信息:又称焦点,指句子内容中最为突出或说话人最为强调的部分。根据焦点在句子中呈现方式和语用功能的不同,分为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
9. *自然焦点:又称常规焦点、无标记焦点,是自然表达中句子的语义重心所在。能够识别它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自然重音。
10. 对比焦点:说话人出于某种表达需要有意采取特殊表现手段凸显出来的信息,又称有标记焦点。凸显对比焦点的方式有语音手段、词汇手段、特殊句式。
11. 语用预设:使用一个句子的恰当性条件,即在一定语境下语句的恰当使用和理解所需的前提条件,受到语境以及认知经验的制约。
12. 话轮:指一个人在会话中一次说完的话语,是会话的基本单位。
13. 相邻对:两个人对话时一次交谈的来言和去语,是一次完整会话活动的最基本形式。由始发话轮和应答话轮构成,特点是两个话轮前后相邻、内容相关,分别由交际双方表述。
填空:
1. 言语行为的分类:奥斯汀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塞尔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2. 从社会实践角度分析,语境可分为现实语境、人为设计语境和虚拟语境。
3. 指示语的类型:人称指示、时间指示、方位指示、社交指示。
4. 会话原则包括合作原则(格赖斯)和礼貌原则(利奇)
5. 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6. 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7. 话语的信息结构包括新信息、旧信息、预设信息、焦点信息。
8. 凸显对比焦点的方式有语音手段、词汇手段、特殊句式。
9. 从话题推进的角度可将会话分为聚焦型、引发型和转向型。
10. 会话结束前比较常见的预示性话语有寒暄性、提示性、总述型。
七.文字
名词解释:
1. 文字: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由一定数量的字符以及字符的组合规则和书写规则组成。
2. 口语:日常口头交谈时使用的语言。
3. 书面语:指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所使用的语言。
4. 字符:即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单位,是跟一定的语言单位建立起稳定联系的图形。
5. 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包括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和玛雅文字。
6. 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7. *独体字:即单纯字符,不能拆分为更小字符的字符。
8. *合体字:即复合字符,由单纯字符组合成的字符。
9. *偏旁:合体字中的独体字。
10. *形旁:表意的偏旁。
11. *声旁:表音的偏旁。
12. 文字创制: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
13. 文字改革:指对原有的文字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它更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填空:
1. 文字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工具性、保守性。
2. 文字的能指是字符,文字的所指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
3. 字符类型:意符、音符和记号。或者单纯字符和符合字符。
4. 文字类型:按起源分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按字符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分(语素文字)、词语文字、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按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分(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5. 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6. 文字发展三阶段论: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阶段、音节文字阶段、音位文字阶段。
7. 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8. 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几个不同字体的阶段。
9. 文字创制中应注意的问题:确定民族语言、选择基础方言、分析语音系统、制定经济适用的拼写方案。
10. 文字改革的类型:正字法改革、字符类型改革、文字类型改革。
八.语言和社会
名词解释:
1. 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其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2. 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意义相同或相关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
3.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种语言。
4. *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来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5. 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凡是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就属于不同的语系。
6. 社会方言: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社会社群分化是产生社会方言分歧的根源。
7. 借词:也叫做外来词,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8. 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的词。
9. 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10. 双语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根本上是不同社会、不同言语社团相互接触的结果。
11. 双语制:指一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
12. 双言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13. 语言转用: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14. 语言混合:在不同语音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音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的现象。
15. 洋泾浜语: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6. 克里奥耳语: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实际上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
17. 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特点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同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18. 语言政策:以法律、法令或政令的形式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19. 语言规范化:把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以消除由种种语言变异造成的分歧混乱现象,保障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维护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遵循约定俗成原则。
20. 民族语言政策: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内容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和语言教育。
填空:
1. 有关语言起源的学说:神授说、人创说。
2. 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渐变性、不平衡性。
3. 语言规划的特点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同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4. 语言谱系分类的层次: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5. 世界诸语言谱系分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吡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使用人数最多。我国境内的民族语言分属汉藏、阿尔泰、南亚、马来—玻利尼西亚和印欧语系。
6. 语言互相接触的结果: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双语现象、语言的转用、语言的混合。
本文来源:文学考研联盟公众号 ID:wxkylm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